发布日期:2025-10-28 14:15:20 点击次数:
皑皑白雪覆盖的燕山山脉间,一条如银色游龙般的赛道蜿蜒盘旋,冰面折射出凛冽寒光,曾承载2022年冬奥会荣耀的雪车雪橇场馆迎来首场国际级赛事——2025国际雪车雪橇联合会世界杯揭幕战,来自全球四十余个国家的顶尖运动员在这条被誉为“冰上F1”的赛道上展开速度对决,而赛事中最受瞩目的焦点并非金牌归属,而是赛道近乎完美的制冰质量与可持续运营成果,国际组织技术代表在闭幕时感叹:“这是全球范围内罕见的、将生态智慧与竞技严苛性融合到极致的典范。”
“毫米级冰面”征服苛刻标准
作为亚洲第三条符合奥运标准的雪车雪橇赛道,其制冰工艺一直是技术攻坚的核心,本届赛事中,赛道表面温度始终稳定在零下8.5℃至零下9.2℃之间,冰厚误差不超过2毫米,德国钢架雪车冠军卢卡斯·穆勒在完成首滑后直言:“冰面质感堪比阿尔滕贝格世锦赛赛道,入弯时冰刃的抓附力令人惊喜——你能清晰感知到每一毫秒的操控反馈。”
制冰团队负责人透露,为应对初冬气温波动,场馆首次启用升级版智能温控系统,通过埋设于赛道基层的3000个传感器实时调控氨循环制冷,配合人工精细化补冰修整,确保冰晶密度均匀如一,国际雪车联合会技术委员会主席埃里希·沃尔夫在检测报告中写道:“赛道冰面抗压性与摩擦力参数均优于安全阈值15%以上,这种精度是对运动员安全与竞技公平的最大保障。”

生态智慧与冬奥遗产的双重奏
场馆的可持续运营策略同样引发关注,通过采用峰谷电力调配与余热回收技术,赛道日均制冷能耗较冬奥期间降低18%,而依托地形天然遮阳设计的遮阳棚则减少了直射光照导致的冰面损耗,更值得称道的是,制冰用水全部来自雨水收集与再生净化系统,全年可节约市政供水12万吨。
“我们证明冬奥场馆不必成为‘白象’,”场馆运营总监表示,“通过与国际组织合作引入全年训练计划、青少年体验项目及生态研学活动,这里已发展为多功能冰雪枢纽。”据悉,本次赛事期间同步举办的“冰雪文化周”吸引了逾三万游客参与,部分赛事门票早在开售两周内售罄。

国际首秀背后的技术攻坚
尽管冬奥会已落幕三年,但赛道维护团队始终面临自然老化与气候适应的挑战,2024年夏季,华北地区持续高温曾导致局部地基微变形,工程师们通过注入低温氮气固化土层,并重构部分弯道曲面倾角,最终在赛前通过压力测试,英国雪橇运动员莎拉·科林斯评价道:“弯道组合的节奏感非常独特,尤其是360度回旋弯的离心控制需要极高技巧——这绝对是世界级难度的赛道。”
国际雪车联合会主席伊瓦尔·里斯在颁奖典礼上强调:“这条赛道的成功印证了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的可能,从制冰工艺到场馆再生,它将成为未来冬奥城市设计的参考模板。”
冰雪新纪元的启航点
随着世界杯赛事的圆满落幕,该场馆已收到2026年青冬会选拔赛、2027年世锦赛等多项国际赛事承办邀约,中国雪车集训队将在此开启新周期备战,总教练张磊表示:“家门口的世界级赛道让运动员获得了持续适应高水平竞技的环境,这对突破技术瓶颈至关重要。”
当最后一辆钢架雪车冲过终点线,赛道旁电子屏亮起的成绩数据与运动员的拥抱交织成一幅动态画卷,这条凝结着中国冰雪智慧的山地赛道,正以冰刃划破时空的轨迹,向世界诉说后冬奥时代更具生命力的体育传奇——竞技之美永不落幕,而人类对极致的追求,始终在冰与火的淬炼中生生不息。